top of page

【人物專訪】教授系列:吳聰敏教授 - 人生中的經濟學


在秋意漸至的期中考前夕,我們來到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老師的研究室。比約定時間提早來到研究室外,只見門扉虛掩,老師已在其中等候著我們。談到吳聰敏老師,國企系的學生應該都會想起大一所修習的「經濟學原理與實習」;他嚴格中不忘幽默和鼓勵的教學風格,以及通順易讀的課本,其實都和他的人生點滴息息相關。

 

「沒有經歷過的,都只是你想像中的好惡。」──生涯跑道轉換與適性發展

大學時,吳老師就讀電機系,畢業後進入政大企管所。其後跨足到經濟領域,進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路上生涯轉換曲折,我們便向老師問起,面臨領域轉換時,學子們應當如何面對?老師從兩個迥異的世代對於「興趣」的關注點切入,向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上一代辛苦打拚、財產已有累積的情況下,財富移轉到我們這一代,社會平均財富相對較高。外在環境劇變,我們這代容易對勞動所得不滿意,同時對休閒的價值觀念亦不同。在上個世代,找工作並不困難,人們也並不如此看重興趣。然而,我們現在擁有較多的選擇空間,在興趣與外在環境的考量下,我們才產生了困惑。面臨選擇與規劃,老師卻告訴我們,「人生是不可能有規劃的。」他解釋,必然要親身經歷過,才能認知自己對一件事的喜好。「沒有經歷過的,都只是你想像中的好惡。」所以,老師鼓勵我們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在大學一、二年級時及早找個實習。實際接觸,才能真正發掘出自己的興趣。

援引老師本身的經驗,他在研究所一年級時進入了一般公司工作,老師認為,只要肯認真工作,反應快速,受到重視是必然。「老闆器重你,你就開始對這件事情感興趣。」老師半開玩笑道。但也因為興趣的定義相當模糊,一旦將興趣進行現實考量,對特定事物的興趣也會出現改變。老師一再強調,應該多方嘗試各種可能性,在體驗中認識自己。

 

從興趣到實踐──cwTEX 排版系統開發

提到自己的興趣,老師也樂於分享自己開發cwTEX 排版系統的故事。起因於在美國就讀研究所時期,為了幫助師母進行數學論文的排版,老師開始對乾淨整潔的排版產生興趣。同時Stanford University的 Knuth 教授在當時所發展出的TEX排版軟體,能簡潔地將複雜的數學符號進行排版,他也注意到這個發明所帶來的幫助。回到台灣後(約民國86年),他決定將當時已經發展至能在個人電腦上使用的該軟體延伸出中文的排版功能。結合本身的電機背景中對電腦的熱忱與能力,最終開發出中文的cwTEX 排版系統,也獲得了原開發者Knuth 教授的親筆信認證。對老師來說,對這個工作的熱忱與興趣尚未終止,還會持續精進下去。話說到此,老師也提醒我們,「妥善掌握工具」以增進工作效率,無論在哪一個領域都相當重要。

 

「永遠都有新的突破」──對每一件事情保持熱忱

老師說,在一個領域要持續下去,無論是教學工作或其他事業,都應該有不同的新的能量注入。以教學領域而言,不斷進行研究就是老師為教學延續熱情的方式。倘若能長期對興趣執著並樂在其中,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這樣的人可能是個怪胎,但他非常幸福。」老師笑著說。

老師謙虛的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自己運氣很好,「我研究的議題是台灣長期經濟發展,從前以經濟角度對此進行研究並不多,多半是歷史學者的研究。這讓我能不斷發掘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是讓你持續有興趣的主因。」

提到保持熱忱,老師也特別提到「別讓自己壓力太大」。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會讓一切黯然失色。那麼,是什麼一直推進著自己呢?「有時候是push,有時候是機會。」出於日本學者的邀請,老師加入了亞洲國家戰後經濟高成長的研究團隊,並用市場機能的角度協助研究。最後結合早期其他學者及自己從前的研究,種種機緣下拼湊成一塊完整的戰後經濟拼圖。即使無法預測會到達什麼目標,也能持續使人努力下去,這就是老師維持熱忱的方式。

 

吳聰敏老師給國企系學生的建議

最後,老師也就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給予正在國企系就讀的學生職涯上的建議。「台灣大學一開始就分系是錯誤的」,老師有些無奈地指出;由於大多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強制性的分系扼殺了許多學習和探索的可能,也讓學生減少接觸廣泛領域與培養適應力的機會。老師接著說明,台灣大學是公營的機構,又受到政府相對多的管制,所以對市場的需求反應不即時,也沒有誘因讓老師去設計課程來彌補這部分,像是開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等等。相反地,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來說,在過去十幾年,學校電機系的學生人數大幅度地增加,因為校方明顯感受到產業界對這方面人力的需求;此外,校方也會針對有效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或就業率的教授,給予獎勵或鼓勵。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開玩笑地表示,剛好唸到業界需求高的科系的學生,「會比較輕鬆」。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老師很明確地點出三個解方:找實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紮實地學習。「做個實習才能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老師如是說;因為離開校園,真實地走訪職場能體會到各職業的酸甜苦辣,也才能從中了解自己適合或是喜歡什麼。然而,老師也相信「不可能有事情做了三十年還是非常感興趣」,因為面臨經濟壓力或是感到厭倦都會剝奪對事物的喜好;但實際的職場體驗仍是老師認為瞭解自己所必做的事情。此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關鍵,「台大的學生都很會考試,但人生不是只有考試」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所以他鼓勵在現在VUCA的時代(Volatil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國企的學生要多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變動中屹立不搖。最後,老師也就自己的經驗說明紮實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在變動的情況下,如果只學表面往往無法應付後續的問題。舉例來說,在資訊科技的領域,他除了鼓勵國企系學生修習程式設計等課程,更要向下紮根挑戰更困難的知識,例如資料結構等等。

 

採 訪 後 記

隨著我們的訪談愈趨近尾聲,問題內容從人生故事漸漸轉變為對國企學生的建議。老師的語調開始慢慢變急促,能明顯感受出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和擔心,也有許多想法想要和我們分享。望著櫃子上成堆的書本,老師在我們臨走前又再提醒了一遍「實習」的重要。一次句句珠璣的訪談過程,便在互相道謝中落幕。

2016.11.3

 

►吳聰敏教授小檔案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曾任央行理事、現為台大經濟系專任特聘教授

研究專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

►文章資訊

訪問日期:2016.11.3

照片拍攝:IB108 趙先平

採訪 / 撰文:IB108 趙先平、IB108 謝旻君

bottom of page